原创|寂静法师:法供养的功德很大,什么才是真正的法供养?
《普贤行愿品》:“以如是等诸供养具,常为供养。善男子!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。
所谓如说修行供养。利益众生供养。摄受众生供养。代众生苦供养。勤修善根供养。不舍菩萨业供养。不离菩提心供养。”
对佛陀最好的供养,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,不是物质的供养。这就是说:“依教奉行,依法修行”,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。
修行、利益众生供养
“如说修行供养”就是佛怎么说,我们怎么做。按照佛所说的去做,这就是供养。
“利益众生供养”比如,我们周围哪怕就是一点饼干渣,撒在地上喂蚂蚁,都算是利益众生。
再比如,在酒店,房间门口挂上不用打扫卫生的牌子,这也算是给打扫卫生服务员的一个利益。
因为她如果每天分的是八个房间,每天拿八个房间的钱,她可以打扫七个房间,就能节约她的时间。房间也没那么脏,不需要天天这样做。
这就是处处能够利益他人,叫利益众生供养。
▲印度玄奘纪念馆
代众生苦供养
什么叫摄受众生供养?就是让众生生信心。从我们身上对“法”生信心。
还有代众生苦供养。我曾经看到有人说:“我发愿代一切众生受苦”。
我回答他:“你代得了吗?”如果众生要被水烫、要被伤害……
代众生苦供养,这个很特别,这个愿不是不能发,而是要有智慧的发。
什么意思?看耶稣基督,耶稣基督那种苦我们能不能受?受不了。因为受不了,我们也会堕落。对不对?
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还说:“上帝,请宽恕他们。”你看他在想什么?
耶稣已经宽恕了钉他的人,还请上帝宽恕他们。
但是我们凡人就达不到这个境界。
所以代众生苦供养就是比如:“我所有受过的苦,不愿意再让众生受了。”
比如,别人在背一个重物,是不是众生很苦?我们帮他分一半,这个可以。
如果是我们没受过的苦,那个苦来了之后,我们承受不了这个苦。所以,更应该在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地方多去做。
比如,我曾经被人欺负、打骂、被人看不起,等于我帮一切众生代受了,我不会再这样去做,生起慈悲心,这样做,就做得到。
▲印度那烂陀寺遗址
勤修善根,就是不断的让我们善根增长,我们所有的目的都是这个。
我们要超越名超越利,因为名利是道业上最大的障碍。
但我们要修,福慧修出来后,名利也会出来。
当名利出来了,这时就要特别小心。一个有福的人,反过来也很危险。
首先,我们要定位不是为了名利,要超世间,时时提醒自己。
所以时时要增长自己的善根,让自己真正明白是为什么而来,为什么而活。
把这一生定位清晰后,就不容易被名利所惑。
能来到菩提伽耶的人,我相信过去生也是有修行的,如果没有修过,哪会有这个善根?
佛法里说: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 ”
现在有这么好的一个因缘,肯定是过去有点特别。但从佛法来说,我们修行了多少辈子?几乎可能生生世世都在修行。
但为什么还是这样子呢?
有一天,在我寺院里看一颗樱桃树就明白了。
寺院有颗樱桃树,在3、4月时,满树的花开了,满树都结满了果!第二天,一夜的风雨,白天看到很多小果子掉在地上。
我一下就明白,这就是我们过去修行,还没长熟就掉在了地上。
我们过去修行过还没成,就倒下了,有的可能已经修到了有地位、身份、钱财的人,但没有保住这个阶段。
所以修到这个阶段,
砰,倒下了,又重新开始再修;
又修起来,砰,又倒下了;
又修更高一点,又倒下来;
又修这么高,又倒下,这个也是一种轮回。
如果是一个阶段,每一生都在往上增长,相信我们早就已经成佛。
所以这一生一定要抓住机会,勤修善根,这就是供养。拜佛和听课都是修善根。
让自己的善根不断地增长,让自己的悟性不断增长。善根增长了,它有个结果的现象。
名利是现象,内在的修为是功德,是本质,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。虽然名利增长了,不是我们的目的。
比如,要去一个地方,旁边是花,花只是过路看的,不是要停下来看的,这不是我们的目的。
人生的这些,家庭好了,不是目的;
财富好了,不是目的;
社会地位高了,不是目的!
我身上的美好都是属于社会的,财富也是属于社会的,我的智慧、影响力是为了真理,为了佛法,为了众生。
▲菩提迦耶正觉塔
安贫守道,惟慧是业
我们不是世俗的眼睛,看世俗目标,我们只是透过世俗的方法,达成一个超世俗的目标。
我们要走一条泥路,但目的是进皇宫。路是泥泞的,但皇宫里面是黄金铺地。
释迦牟尼佛不经过任何努力,天生就是皇帝,但他不要皇位,不要他的名、权利、国土、珠宝、财富。
我们拼了一辈子,为这个、为那个;天天求这个、求那个,求的全是佛不要的。
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努力奋斗,奋斗的也全是佛不要的。
在《八大人觉经》里讲,我们应该“安贫守道,惟慧是业”。
“安贫守道”,不是去追求这个东西。
“惟慧是业”,真正的事业是慧命、道业。
当然现在我们虽然都做不到,但这种精神一定不可以忘记。
不舍菩萨业供养,就是永远不放弃行菩萨道。
行菩萨道就像慈济人一样,总是想到去帮助他人,叫不舍菩萨业。
比如,吃饭的时候,都要想着利他,我们不能光吃。想想怎么把果皮处理?剩下的饭怎么处理?这些都是不舍菩萨业供养。
我天生跟这些细节特别相应,在每个细节上,用上菩萨心。什么菩萨心?就是同体之心,利他之心。
信仰是信仰整个生命,它不是信仰生命中间的一块,信仰是信仰生命的全部,不是信仰生命的局部。
比如,我们吃饭吸收的营养身体的局部,还是身体的全部?如果只营养嘴,那就长个大嘴,身体就会出问题!”
想超越很多人,不是说要干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,只需要用心用到极致。
如果,菩萨心生不起来,就把自己看成菩萨,来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去照顾其他众生,照顾世间的一切。
也就是说,一定要不舍菩萨业。
▲供养印度菩提迦耶25岁释迦牟尼佛等身像
不离菩提心供养
菩提心是什么?就是四个字,上求下化。
上求菩提,下化众生;或者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上,一定要追求成佛;下,一定要去帮助众生。
普通人行善,叫世间善,要随喜赞叹。但我们不能光行善,一定要有菩提心。
在《华严经》上,写得非常清楚:“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”
也就是说,众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本,谁离开众生,谁就永远不可能成功,就犹如一棵树一样,根深才叶茂,如果根不深扎大地,大树就会慢慢死掉。
当我们在这点上察觉过来后该怎么做呢?把全部的注意力转向利他,而不是利己,因为利他是自利的基础,没有利他自己完全就得不到。
这就是从慈悲入手,强烈的慈悲就会产生强烈的意愿,强烈的意愿里边就会生出智慧,这种智慧生出来之后就会取得成就!
你对哪些供养最有感觉,为什么?
欢迎你留言分享!
编辑|焱开
整理|焱开
审稿|建君 政潮
合稿校稿|李月芳
听打|吴敏敏 卢伟昭
摄影|罗景晗 谢丽平 杨联想 彭晖 王赛国 叶文正
本文为【禅者Changer】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
正式报名啦!2019【自然的恩典】「爱我中华」青少年成长冬令营震撼来袭!
曾是基督徒的佛学院长和曾担任牛津教授的佛学专家,给你不一样的佛学视野!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,可直接关注【教育和尚-寂静法师】微博!